查看原文
其他

基于儿童视角与立场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huhua 胡华名师工作室 2021-05-26







2

0

1

7

10月

27

儿童立场



儿童视角






编者按:本篇推文是根据胡华园长2017年10月21日在浙江省宁波市“追随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专题研讨会暨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分会场展示活动上的发言内容整理而成。



建筑背后有文化


十年前,我曾去过美国一所全美学前教育排名第四的大学做访问学者,他们有个很棒的项目幼儿园。之后,我也去英国和日本参观考察过。但是,宁波市北仑区滨海国际幼儿园给我的感觉还是非常震撼的。很少看到这么一所幼儿园的建筑,能够把中国文化很好地融入建筑与环境之中。


我是一个中国文化的爱好者。这所幼儿园白的墙、灰的砖,既有东方园林的特色,也有徽派建筑的风格。它的设计也很独特,幼儿园由四座并不相连的小楼组成。我想,这个设计师,不仅了解西方人怎么看待中国建筑,也很了解的中国文化。这四个建筑组群,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意境,叫做“和而不同”。这四个建筑不一样,但是它放在一个园区里是那么和谐。这是我在国内看到的最好的幼儿园设计。


@宁波市北仑区滨海国际幼儿园


建筑构成的环境所蕴含的文化,一定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文化是思考的土壤


看到身边有些同行,在看西方、学西方,却依然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这些年来,我不愿意扰乱自己的思想,只想静静地扎根在中华文化的沃土里去思考,我们应该办一个什么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


今天,我想分享我们办园十多年来的一些思考和探索,特别是环境创设中的一些思考与探索。



今天,我会带来四个思考:



Part Ⅰ 


1


第一个思考: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的与本质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的是什么?


让幼儿园变得更漂亮……

让幼儿园看起来跟学校不同,更有鲜明的儿童特点……

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撑……

请点击空白处


幼儿园环境,

是指能够给儿童学习与发展提供的条件的总和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当前的中国教育在不断“变革”,儿童教育也强调儿童获得“核心经验”。我们在解读儿童经验时,会关注他们在经验中对外部世界有了什么认识,建立起了什么样的概念。比如认知经验,数理逻辑经验,物理经验,人际交流经验等等,更多的是在讲我和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我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知识?



Step

1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掌握知识是不是就是此生的唯一目的?


我们要回到一个哲学的层面上,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生命的本质意义是什么?我们受教育也好,学习知识也好,本质意义是应该让一个人拥有幸福感。这个观点也是这些年来,我们渐渐意识到的。


北大的徐凯文博士提出了“空心人”的概念(点击查看原文)。现在的大学生,很多人变成了空心人。他们有很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头脑中也有一大堆的所谓正确的认识和观念,但是他们依然不能很好地让自己快乐,更谈不上服务这个社会。我们培养这样的人有什么用?


现在,整个社会都在焦虑地追求着更多的知识与更强的能力,这真的是教育的本质吗?


我在上一期“名师工作室”的推送中,谈到了《从世界第一的芬兰教育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仅仅靠知识、靠能力,已经不足以在世界上立足和竞争,也未必能够让自己有好的生活。


芬兰的教育率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据说他们取消了学科制,强调自由,强调自我的成长,结果是,在全球的教育竞争中,他们反而力拔头筹。


在地球的这一端,我们在和他们进行着同样的探索。2005年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在这里,幸福比其他事情更重要》。因为那时候的我突然意识到,对于儿童来讲,他们要想获得未来学习、生存的能量并不是要掌握很多知识,而是要拥有幸福感。


幸福感的核心是什么?是一种来自自我的、内在的强大力量。


☑我是谁?

☑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能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




Step

2


让我们回到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与学习经验的建构上


◽儿童获得学习经验的目的是什么?

◽在经验形成过程中,儿童是如何形成自我概念的?

◽自我概念是如何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创造的?


这其实也是哲学中的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永恒的三个哲学追问,在儿童身上同样适用。他们要反复思考确认,我是谁?我要什么样的生活?我怎么认识我自己?我能有什么样的创造?在童年生活里,这是一个模式,如果这个模式被不断演练,就会固化下来,用于应对将来的生活。



Step

3


我们没有一开篇就讲应该为儿童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而是讲了很多思考。我想,我们的成功也在于思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教师而言,你的思想才是你的武器。


一个环境,要给儿童提供经验。但是经验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是关于自我,关于创造,关于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动因的探寻。



Step

4


好的环境一定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人把这个叫什么呢?叫“气”。在滨海小镇幼儿园,我感觉到了那个“”。而且能够看到,因为他们不想破坏原有的美好,不仅保持着幼儿园原有的风貌,而且和环境有了互动,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这就叫气场。


一个幼儿园,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园长“气质”的再现。所以园长一定得有自己的“气质”。因为园所一定程度上代表的就是你的“气质”。这也是中国人讲的“天人同构”。




Part Ⅱ


2


第二个思考:                       

环境创设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


◽ 我们到底想给儿童带来一个什么样的经验和体验?

◽ 环境创设的出发点在哪里?

◽ 环境创设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是什么?



Step

1


外部环境改造的灵感应源于儿童


欢迎点击下方链接回顾⬇⬇⬇


 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深情 


幼儿园环境改造的创意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孩子们的!每周,我都会和孩子们聊天。他们说特别想拥有一个大树屋,我们就建造了。我们在不断地倾听孩子们的想法,不断地完善,我们天天都在听孩子们讲什么,老师们讲的很少,他们要坐在旁边记录。因为老师们发现,无论他们怎么样绞尽脑汁,也无法覆盖儿童思想的光芒,儿童太厉害了。他们有“万物皆备于我”的大情怀。


我们的外部环境,一直在改造,目的就是越来越多地满足儿童的需要,孩子们都把幼儿园叫做“我们的幼儿园” “我们的花草园”“我们的神秘园”。他们会跟我讲,他们想要一个挖土池,我们就把一颗树请到了别的地方,造了一个挖土池。所有的环境并不都是预先准备好的,而是在和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中,依靠他们的创造完成的。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怎么做,他们和环境有深度的联接的时候,也就有了深度的情感。




Step

2


成人追随儿童,儿童追随自然


英国心理学者霍尔提出的“复演说”认为,儿童代表着我们人类的史前阶段,代表我们生命的早期。儿童实际上在复演着我们人类早期生命的痕迹。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已经很好了,我们有一个小池塘,可是小池塘的水是不能玩的,因为一玩儿里面的鱼就会死。但是孩子们太渴望有一条河。我就想起我的童年,我家门前有条河,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意境啊!我又想起我们生命的早期,都是逐水而居的。我们就在幼儿园楼门口的前面造了一条小河。这样,幼儿园孩子的门前都有了一条小河,他们可以在河里嬉戏。


我们在创造的自然的时候,一定要体现自然的本来面目,花、草、树、木。我这些年来最深的体会是,还应该有人类早期探索生活活动的轨迹。



因此,在考虑环境设计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环境本来的面目,还要考虑我们人类生命的早期是如何和自然相处的。


我还有一个遗憾,儿童是很喜欢洞穴的,但我们的幼儿园没有那样的条件,如果有那样机会,我一定会造出一个半山的洞穴。今年“六一”活动的时候,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吗?



详情请见下方链接⬇⬇⬇


幼儿园里的童年—花草园“六一”儿童节活动纪实



我们没有游乐场,也没有嘉年华。坦率地讲,前些年我们有。但是近些年来,我们和儿童越走越近。我们知道儿童追求的最本真的快乐是什么?


“六一”活动结束的当天,有的孩子说我今天太高兴了,有的孩子会说我高兴得都要落泪了,我高兴的想让这一天永远不要过去,我不舍得睡觉……这是一种何等的喜悦,这是来自于生命深处的一种冲动。


当这些轨迹满足儿童学习发展的需要的时候,它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儿童的认知需要上,还满足了儿童精神的需要,灵性腾飞的需要。




Step

3


自然会赋予儿童灵性的力量


我们幼儿园一年四季都会和大自然互动。有奔跑、有探索、有收获,都是按照人类生命早期的那种轨迹来设计他们的课程和外出活动。秋天,我们一定要设计收获活动。春天,我们一定要设计踏青活动。



中国的文化,冯友兰先生讲是大陆文化体系。中华文化的根系一直是在农业文化里游走。我们深知这一点,给孩子们的所有的活动,都扎实地和土地相关。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灵性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滋养。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面部表情都特别生动。这是精神的力量和灵性的品相。


今天,我们的儿童教育如果不谈精神,不谈灵性,依然只谈认知,我觉得我们的教育还是小学化的,并没有摆脱小学化的影响。



Step

4


环境创设背后的文化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套完整的哲学观和方法论。在构建环境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观和教育思想日渐形成。我特别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环境创设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主张。当幼儿园里的所有的人、事、物都回到本来的自然样子,就会形成一个和谐的气场,影响儿童的发展。


什么叫自然的样子?我们有一句话叫“让儿童更像儿童,让爸爸更像爸爸,让妈妈更像妈妈,老师也更像老师。”在《给童年“留白”》一书里,我特别谈到了我和员工的关系,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会影响到方方面面,我们的老师也是这样,他们每一个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的时候,其实那个能力和儿童的状态交相辉映。家长们认为上这个幼儿园超值。为什么?不仅仅是儿童受教育,他们在这过程中也完成了“重生”和“再造”。


环境创设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但也有两个因素必须要考虑,一个是文化因素,一个是自然因素。我带着老师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我们一直在试图理解,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迁?它的哲学脉络到底是什么?无论怎样,这一切给了我们强烈的文化自信。




Step

5


环境创设应考虑的因素


自然因素:儿童是自然之子。自然不仅是构成教育的元素,更是他们获得幸福感的源泉。他们不断的感受自然之气,也就拥有了灵性的翅膀。


在我们幼儿园一定要有超过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到了五、六月份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都要在户外度过,他们要在户外安营扎寨。在三月份的阅读月,他们就会把帐篷放在院子里,在帐篷里阅读。六月份的时候,他们会在帐篷里建立一个一个的学习小组,开展PBL的学习。他们会丈量大树丈量小池塘,他们会探索幼儿园的鸟窝,野猫的生活规律,幼儿园蜗牛的大小……都在孩子们的研究范围,而这些主题都是他们自己选定的。



在幼儿园,野趣是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因为太美的东西我们就不敢破坏。野趣这个东西,有点乱糟糟的地方,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地方。因为他敢破坏,也敢创造。


自然,只有沉静下来,才能感觉到它和你的对话。很多书,像《瓦尔登湖》、《自然之门》,我都要求我的老师们看,让他们感受到自然带给他们的力量。



Step

6


以课程为依托构建儿童学习的环境


这几年,我们把自然和儿童的发展、教师的成长有机地结合成一套课程体系。这套课程体系,我们在整理,也准备出版。这是一个本土化的课程体系,是非常有颗粒度的,颗粒度很精细、很美好,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美好都被挖掘出来了。


这样的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浸润,是所有人的力量的一种结合。我们读中国哲学的时候,特别有内应。




Part Ⅲ 


3


第三个思考:                             

儿童视角与儿童立场本质上是儿童哲学观的再现


我们提到的儿童视角与儿童立场,本质上就是儿童哲学观的再现,儿童是有自己的哲学的。


儿童没有那么多分别心的。儿童有自己的哲学观,而且儿童的哲学观更接近于宗教。


我觉得,我们要向儿童学习,儿童每天睡醒一觉都是新的开始。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们会为一株小草一只小花而哭泣。而我们成年人的生活是多么粗糙。



Step

1


儿童的哲学观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观?


儿童即使是在教室里,他也是喜欢有秘密的。在我们每一个班里都有一个百宝盒,里面藏的都是孩子的秘密。你们猜,里面有什么?树叶,种子,石头,羽毛,碎纸片,一个生日卡,他们有时候特别神秘的看到我,说我要送你一个宝石,其实就是一块石头。因为他会告诉你,这块石头有什么不同。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把儿童的精神世界和教室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你别小看这一个百宝盒,它有归属感。每一个班都有儿童的规则,这些规则都是他们讨论的。我们把自然也搬到了室内,这个水杯架是我设计的,非常有机的自然的结合体。


我喜欢自然,喜欢有呼吸感的材料。我们幼儿园是不喜欢用塑料制品的,儿童日常使用的收纳游戏材料的盘子都是竹制的,都是有自然质感的。孩子们用柿子皮熬制染料染布,把刚凋谢的花做成干花,很美,很天然。我们的室内环境也充满着自然的味道。


@装着孩子们“秘密”的宝贝盒


我想,在环境创设中,我们能做的就是理解他们的想法的本质。


那么,他们的想法的本质是什么?

☑他们渴望和环境、和他人建立起深度的联接感;

☑他们想让自己的思想游弋。


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解他们。


他们想法的本质还有哪些是我们未挖掘到的?很多学者写儿童,我也很想写,我想了解儿童学习的出发点到底在哪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成人到底是多么粗糙、多么粗暴地在儿童思想的外围来臆想他们的学习呢?


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是非常放松的。因为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对错压力,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方式完成自我建构。



Step

2


室内环境的几个亮点


我们的室内环境有几个地方是可以提供给大家学习和效仿。




区域中,孩子们自己讨论出的规则



随处可见的自然材料



完整记录孩子学习过程的主题墙



有“自然感”的水杯架


好多幼儿园老师一开学就要做环创。而我们只是把空间留给孩子们,等孩子们一点一点去填满。包括规则的制定。很多幼儿园一进去就有很多规则,都是孩子不许这样,都是老师定好的。我们没有,我们都是孩子自己讨论规则。


主题墙,所有孩子们的学习过程,都将被还原与展示,我们的课程也叫“回归与还原本真生活”的课程。我们的老师很厉害。他们用耳朵听、手机拍、录音笔记记、录像机拍,每天记录儿童的生活。他们的视线与关注点必须要回到儿童身上去。


我们教研谈的也都是,这件事孩子们怎么看?因为儿童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做的就是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本质。在这条路上,我们一直在走,但是我感觉走得还不够,还在走。他们的体系是什么样子的,还有待我们去探索。



Step

3


儿童是一本了不起的大书


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建立这样的信念,做这个工作实在是一种折磨。因为孩子们太小,他也不听你的话,你让他往东,他往西。你不能顺应他们的思想,他们思想的本质,你就不能陪伴他们的成长。你跟他们的关系永远不能水乳交融,只能是对立。




Part Ⅳ


4


第四个思考:                       

 儿童视角与儿童立场环境创设的具体思路



Step

1


什么是儿童的视角


什么是儿童的视角?我们研究儿童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成人的视角,将儿童看成是一个不断成熟的个体,忽略了儿童的能动者的角色以及童年的文化价值!


童年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儿童应该是能够为我们人类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而他们的文化价值却常常被成人忽略。


幼儿老师是儿童在这个世界的代言人,如果连我们都不能很好的了解儿童,儿童在这个世界中的话语权在哪里?我们要努力的去发现世界在儿童眼中的意义,他们是怎么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生活的




Step

2


空间线索


我们要有一个儿童的角度,提供给儿童理解的、开放的 、可互动的 、自由表现的象限空间。


儿童有平视、俯视、仰视三个角度,他有自己的空间感觉。


☑平视的部分可以展示他的学习过程。

☑ 俯视的部分可以展示、表达他们潜意识与自我的联结。

☑ 仰视,是他学习之后的那些材料的升华,也是他的星空。


星空是从大地中提取出来的,我们的环境上面也有东西,中间也有东西,孩子们的视野是非常丰富的,这三个空间层面,都要用儿童的方式把它填满。在空间的这个层面仰视的时候,他们是对自己学习的一种回顾。这种能力,专业上把它叫“元认知能力”。这个学习过程的再回顾、再思考,通常是他对他学习的再批判,再提取,会转化成一种能力。我们的老师都会做思维导图,各种的思维导图都会做。




Step

3


时间线索


每一个儿童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每个人都要有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的所有学习课程都要连接到他的“过去”里去,还要展望到他的“未来”里去。


比如,大班十月的课程《生活在北京》。像我们都是新移民,生活在北京,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故乡,要回到过去,但我们抓住一个线索是什么?就是你的名字。


因为你的名字通常带有故乡的痕迹,是你祖辈对你寄予的厚望。我们整个的环境中有一种编织感,进去之后就会觉得很有文化,这种文化的编织感可不是一天织成的。中国人的思维,特别强调结构感。我们就用这样的编织,建立起一个环境。了解的人看了之后就说“哇!特别好”,不了解的人就说,“哇!你们好乱啊”。他所谓的不乱,就是每个区域都有成人认定的东西。但是孩子们特别喜欢他们的环境,他们会在环境里进行多次深入的再学习、再思考。


欢迎点击下方链接回顾⬇⬇⬇


【生活化课程】姓名的故事 



Step

4


环境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真实感、支撑感、联接感、价值感、意义感


我提了五个感觉。我们中班做了一个课程叫《小区大调查》,我们周边小区的大调查,小区的标牌、小区的宠物、小区里的人,这些都是真实的,能够支撑学习,也和环境与家人与深度的联结。他会觉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有价值感。


我们的园标也是孩子自己设计的。我们的任何一个环境,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变成我们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中他们学习了很多很宝贵的东西。



欢迎点击下方链接回顾⬇⬇⬇


 畅游日│这里有一个【新标志国】



Step

5


儿童的视角意味着我们不光要了解他们,更要有一种移情式的理解


我们身上要有着一种独特的使命感,我们要对他们有一种移情式的理解。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是要有能量的流动的,我们成人总是自以为是地把儿童发展的可能性给堵住。


我小时候,父母在干校,我们就是在幼儿园长大,干校初具规模之后,我们又跟着父母去了干校,在干校里自由自在的生活,童年生活的影像一直保留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一直没有消失。我也用这种方式,向我的童年致敬。


我很了解孩子,甚至孩子一皱眉、一撇嘴,我都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我对他们有移情式的理解,我希望老师们也是如此。



最后,我想说:


世界原本就是多重视角的存在,

获得儿童的视角,

也就意味着获得她人的视角,

获得了万物的视角。


环境创设背后的意义才是值得我们探寻的。

儿童教育工作者要有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

如我直言,这也是当下很多学前教育工作者欠缺的地方。 



特别感谢宁波滨海国际幼儿园胡海燕园长的邀请;对我而言,每一次讲座都是一次思想的回归。





文字整理  │ 王海霞老师

编     辑   │ 赵莉莉老师

 文字转录  │ 张晓莉、鲁晓兵、翟瀚泽、杜克雨、苏雅菲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